世界舞台上的淡水 追忆马偕 淡水一隅 淡水嘻游记
野柳海洋世界 旧金山总督温泉 格上租车
世界舞台上的淡水  
  淡水与世界的接触早在三百多年前,以荷兰、西班牙为首的海权国逐鹿亚洲的时代,即以淡水为治理北台湾的基地,和中日贸易、宣教的前进指挥所。可惜,有清一代两百年与西方世界的隔绝,除了红毛城这处古迹和些许地名、民谭之外,已无迹可寻。
  中英南京条约之后,西方国家船只再度东来,台湾位置和淡水港及其腹地和巿场,引起他们注意。1858年英法之役后,清廷与英、法、美、苏签下天津条约,台湾正式开埠通商。在中法条款中注明淡水为通商口岸,后来辗转发展淡水一跃而为国际商港。
  1861年12月英国副领事郇和(Robert Swinhoe)乘英舰Handy号抵淡水,淡水正式成为对外通商及设置领事之地。不久英国人更进而争取艋舺、大稻埕作为淡水内港,将「淡水口岸」定义为淡水河系流域。1862年7月18日在淡水开洋关征税,翌年清廷任用英人Howell爵士为税务司,并放基隆为淡水副港。到了1864年淡水已跃升为全台最大商港,总理台南、高雄、基隆等全台关务。此外,英国也在1867年租得红毛城废楼,经整建后成为领事领,接着德、义、葡萄牙、西班牙、丹麦、奥地利、日、秘鲁等国,相继与清廷订约均沾通商利益。于是各国商船纷纷到来,外商洋行也在淡水设立。
   茶叶、樟脑、硫磺和染料等物产的输出,以及鸦片、纺织品、杂货的进口,使洋商获利甚丰。由今日三民街到红毛城间的河滨和山岗,成为洋人之居住区,码头、货栈、衙门、商行、洋楼林立。今日红毛城内精美的洋楼是英国领事官邸,淡水国中前白色南欧式洋楼是清总税务司客卿宿舍,江中学内的外侨墓园,都是当年留下来的古迹。
  淡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1865-1903)进入鼎盛时代,尤以1888年对外贸易达到顶点,占全台总贸易额的74.9%。而总公司在香港的道格拉斯商船公司,也来淡水设立分公司(今淡水分局海边),开辟淡水、厦门、汕头、香港间的航线。
  这些条件不仅在贸易和洋务上独占鳌头,也成为西方文化入台的门窗。其中以马偕博士影响淡水最为深远。他于1872年3月9日下午三点登陆淡水,往后以这里为根据地在淡水传福音,盖教堂,行医济世建诊所,办教育盖学校,到今天他的故居读书楼,手植的面包果树,所开凿的古井,今日已列为古迹的牛津学堂,沪尾偕医馆和马偕墓园都依然保存,不论其建筑艺术成就如何,就其追求中西文化融合的精神来看是相当值得纪念和欣赏的。
  同时,镇内本地人士也因西风东渐而建有洋楼,如马偕博士门生严清华所建的「白楼」就是烩炙人口的建筑,可惜在1992年已拆除改建,如今只剩它近邻的「红楼」,它是清末日初一位李姓富商所建的豪宅,数度易主,今天已整修为餐厅,颇具知名度。
  1895年日本领台后,外商的势力才逐渐被日商和政府有计划的击败和取代,淡水港又因淤积日浅,大船难于入港而被基隆港取代。不过日本的强势建设,却完全改变了淡水的面貌和身段。这段期间所留下的建筑相当丰富,而且还迁就淡水原有的人文特色,仍然充满异国色彩,在公家厅署方面以维多利亚式的邮便局和西班牙式的港务局最受激赏。可惜都已改建无存,仅在台湾建筑史的书中利用旧照寻古。  
  而马偕在淡水的基业却交出令人羡艳的成果。他在1901年过世后,虽因淡水港没落,医疗及宣教中枢迁至双连,但其后继者却在淡水重开第二波兴学,1914年淡水中学在「牛津学堂」创校并扩充校舍,有建筑学指标的体育馆和引人入胜的八角塔先后峻工。它们同样发挥了马偕建筑精神:利用台湾建材、匠人,结合西方建筑技术和理念的中西合建筑。
   而马偕所创的女学堂,也在1907年以中学制重开校,并在1916年改建淡水女学校的红楼校舍,以及一所朴实的妇学堂和较少为人知的女生体育馆。同时为了女校校长也建了姑娘楼和牧师楼这两所砖拱洋楼宿舍。这些建筑使今日的淡江中学充满人文色彩,也被誉为全台最具浪漫情境的中学。
  而教会方面也在1932年,为庆祝马偕来台六十周年,盖了一座精美的歌德式红砖教堂,他至今还是淡水最具代表性的风景线。到了民国政府时代,淡水中学和女学校合并成今日淡江中学,也另由学校分出今日的真理大学,两校一直维护上述的古迹,也在近年各自建了代表本土化的大教堂,成了新景点。
  今天,淡水繁荣的港都时代已成往事,但遗留到今天最大的资产就是这些精美、多元的洋楼、教堂,它结合了秀丽的山光水色和动人的历史,依然向世人展现迷人的面貌。
地址: 新北市淡水区中正路二段22巷8号 连络电话:(02)2805-8886
网页制作-旭海国际科技  在线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