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追忆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 
              偕叡理牧师,俗称马偕博士1844年出生于英属加拿大一个苏格兰拓荒移民家里,十岁时就立志海外宣教。
          1817年抵达中国,翌年三月九日入淡水,决定以此为宣教之基地。牧师随即在淡水租屋为其寓所,同时亦兼礼拜、行医和授课之用,闲余于牧童学得通俗之台语,融入一般民众之生活,后亦在淡水娶妻生子、生根落户,甘苦与共之诚心,终于克胜了条约港地区特有的仇外情结及风俗民情之差异。 | 
         
       
      
      
         牛津学堂 
          1880年马偕第一次回加拿大述职,故乡的人听到了他八年来的成果而欣喜,却不忍听到他训练学生是「在大榕树下以苍空为顶青草为席」,在地方报的呼吁下牛津郡的乡亲们共捐 6215 元美金,嘱咐马偕回台后兴建一所现代化学校,马偕也承诺以故乡为校名纪念乡亲义赞。 | 
       
     
      
        
           沪尾偕医馆 
            
这是北台湾第一间西医院,为 1879 年马偕获一位同姓马偕妇人为纪念亡夫之二千五百元捐款而改建的,于 9 月 14 日落成名「沪尾偕医馆」,之前马偕也曾在此租屋为诊所,加拿大曾派华雅各布 Dr. J. B. Fraser 医师到此任院长达二年。1877年曾在此发现全球首宗「肺蛭虫」病例,而名闻一时。
 | 
         
           
        
           马偕故居 
             这栋美丽充满南欧情调的建筑,是马偕在1875年所建的家,他在此结婚生子,也在此临终。这种殖民地式白垩回廊建筑,不仅适合热带气候,其优美的造形,配合青翠的埔顶,展望淡水河和观音山,真让他乐山乐水,马偕还在后面加盖一书房兼研究室,称「读书楼」。 | 
         
       
      
        
           巴支律树(面包果树) 
               
这是马偕博士手植的面包树,是1890年马偕到花莲传教时,当地原住民「南势番」 (阿美族) 赠他这种他们叫「八支律」的树苗,马偕珍惜的将它带回淡水栽在他家后院,今日炮台埔顶所见之面包果树,都是此株百年来所繁生的。
 | 
         
           
        
           马偕墓园 
             
         |  
        |